2023年9月7日,《中国教育报》刊发vwin德赢宋高初教授、研究生劳启昕署名文章《新时代法学教师的必备素养》。文章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的基础上,从政治立场坚定、法学根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通晓国际规则这四个方面展开理论解读,明确新时代法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推进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
文章第一部分解读“政治立场坚定”。文章指出,在当前我国法学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以“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为由,利用课堂、网络发表有损国家声誉的不当言论,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妄加议论,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降低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此,法学教师要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自觉强化党的领导意识,健全党领导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体制机制,将党的领导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全过程各方面;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的错误观点。
文章第二部分解读“法学根底深厚”。文章首先指出,我国法学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应当拥有深厚的法学理论根底。法学教师只有拥有扎实的法学理论根底,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其次,文章指出当前部分法学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法律训练,理论根底不够扎实,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简单将知识照本宣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文章认为法学教师要勤于钻研,自觉接受专门的法律训练,系统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全面把握法学教材中的法律规范、法学原理和逻辑关系。同时,法学教师也要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提炼升华法学理论,夯实法学理论根底。
文章第三部分解读“熟悉中国国情”。文章认为法学教师要始终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研究。因此,法学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放下“笔杆子”和“案头书”,近距离接触社会,观察社会现实和法律运作的实际状况,积攒实践经验。唯有如此,才能把反映中国国情的内容融入教学各环节,进而在教学内容得到丰富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此外,文章认为,法学教师立足中国国情开展教育和研究,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文章第四部分解读“通晓国际规则”。文章首先指出,在当前背景下,国家对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法学教师队伍要承担起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的时代重任。其次,文章指出有部分法学教师专注于国内法研究,对涉外法治研究积极性不高,不利于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最后,文章认为法学教师要重视涉外法治研究,要有宽广的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要熟悉国际法和主要国家的国别法,熟悉国际诉讼和仲裁的基本程序,具有熟练运用的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研究和起草国际规则的能力,能够就全球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能为各国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国际规则,从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的创新、改革与完善。
(本文由劳启昕供稿)